中国卫星互联网“千帆”竞发

2024-08-08
  • 作者:管理员
  • 来源:本站
  • 阅读:

86日,我国“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通过“一箭18星”成功发射入轨,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之一,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迟、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按照计划,今年将发射108颗卫星,未来计划建设一个由超过1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系统。

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加快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是推动新基建的核心环节。

根据卫星所在的轨道高度,卫星互联网可分为高轨和低轨两类。低轨卫星运行在距地面2000米以下的轨道,具备低延迟和全球覆盖的优势。当前,美国的“星链”项目是该领域的领军者,截至今年82日已发射了183批次共6828颗卫星。

然而,低轨空间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地球近地轨道的安全容量约为6万至10万颗卫星。由于卫星运行需要申请轨道和频段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用“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则,这使得全球低轨卫星资源竞争异常激烈。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均规划了大规模的低轨卫星互联网网络,仅“星链”项目就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

2020年,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提升其至国家战略层面。目前,我国多家公司在ITU申请的卫星数量已超过5万颗。尽管全球各国申报的卫星发射计划已超出地球轨道容量,但实际部署的卫星数量还远未达到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落实计划、加快组网进程是推动新基建的关键选择。

从商业航天的角度来看,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启动标志着新时代太空经济的黄金时期的到来。

在商业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蕴含着巨大商机。它满足现实需求: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卫星互联网将成为填补“无互联网”通信盲区的重要手段,帮助偏远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在应急通信、公共安全、海洋科考等特定场景中,卫星互联网表现出色,能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通信的顺畅。

此外,卫星互联网在技术上前景广阔:星地融合6G技术的支柱之一,卫星互联网将助力6G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未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都将与卫星互联网紧密相连。

在产业层面,用成千上万颗卫星来组建卫星互联网,将形成庞大的产业生态。一方面,它将带动卫星制造、地面服务和卫星运营等多个商业航天环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望加速推动手机终端、自动驾驶、防灾减灾、物联网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卫星互联网的前景充满无限可能,它的建设将推动商业航天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在这条掘金之路上,我们仍需克服诸多挑战:需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卫星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难题,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以降低发射成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卫星标准的制定,争取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全球影响力。

千帆竞发,奋楫者进。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光明前景,依赖于生产线上批量制造的每一颗卫星来实现。



    | 改编自:经济日报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河南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崇实里228号 邮政编码: 450046 豫ICP备20230216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