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顶尖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于7月6日详细阐述了中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宏大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在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内,构建一个连接全球的天基量子互联网,并成功研发通用量子计算机。此番规划标志着中国正致力于将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现有领先优势,系统性地扩展至计算和传感等全方位应用,意图在全球下一代技术竞赛中占据关键地位。

这一战略的基石是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上已取得的坚实成果。据潘建伟介绍,中国计划在2027年发射一颗中高轨道量子通信卫星。与已经完成使命的“墨子号”低轨卫星不同,新一代卫星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量子纠缠分发,这是构建功能性量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环节。该网络将彻底改变安全通信的模式。潘建伟强调,中国科学家已在2022年完成了严格的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Device-Independent QKD)实验,从根本上确保了通信的绝对安全,为未来网络的商业化和国家安全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此之前,中国已通过“墨子号”卫星和总长超过4600公里的“京沪干线”地面光纤网络,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并成功实现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同样展现了其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实力和清晰的实现路径。潘建伟在报告中重申,国际公认的首个“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由其团队实现,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特定问题上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的潜力。他将中国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实现约50个量子比特的专用机对特定问题求解,现已完成;当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其重点是发展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专用量子模拟机,并攻克可扩展、可容错的量子计算技术难题。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科学家已利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机,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能力首次验证了高温超导材料中的一个关键物理现象,加深了对该领域基础机理的理解。
展望未来,第三阶段的目标直指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潘建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希望在2035年左右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他进一步指出,通用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出超越自然的新型智能形态,为基础科学研究、新药研发、金融建模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除了通信和计算这两大支柱,中国的量子战略也覆盖了精密测量等将率先产生实际效益的应用领域。潘建伟举例说明,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自主导航技术,能够将水下潜航器长达100天的累计导航误差从目前的数百公里级别缩小至数百米,这将对国防和海洋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正通过一项长期、连贯且资金充足的国家战略,系统地推进其量子技术议程。从构建全球安全通信网络,到分步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再到推动量子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其每一步都建立在过往坚实的科研成果之上,展现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定义未来的雄心。
版权所有: 河南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崇实里228号      邮政编码: 450046     豫ICP备2023021652号-1